为了更好地适应我国汽车产业“新四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发展对车辆人才的新要求,深入学习研讨“新工科”背景下车辆人才培养的专业内涵建设、核心课程设置、知识体系梳理等内容,车辆工程系徐礼超、司传胜、吴永海一行3位老师于6月25日赴湖南长沙参加为期三天的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类专业教学指导会指导、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与清华大学出版社联合主办的“2021年车辆工程新工科专业与课程建设教学研讨会”。
在本次会议上,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赵莲芳首先从车辆从业人员、车辆技术研发人员以及智能网车辆研发人员数量、质量两方面分析了我国目前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指出了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交叉型、复合型人才以及智能网联团队匮乏等不足以及诸多高校目前正在积极探索试行的有效做法。同济大学本科生院副经理吴志军、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副经理王志、合肥工业大学汽车与澳门新葡游戏副经理卢剑伟、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副经理张屹分别作了题为“智慧新能源汽车产业学院建设”、“汽车动力系统原理课程和教材改革”、“新工科教育范式下车辆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智能车辆工程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探讨”主题报告,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王建华教授、江苏大学汽车与公司党委书记江浩斌、重庆理工大学车辆工程学院经理胡远志、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教授熊光明则分别作了题为“《汽车设计》一流课程建设思考与实践”、“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与课程建设探索”、“智能驾驶实践课程体系建设与应用”、“《无人驾驶车辆》慕课建设与实践”专题报告,部分与会高校主管教学经理、车辆专业负责人还交流了各自学校专业与课程建设情况、取得的成果与存在不足、改进措施,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南京理工大学袁军堂教授还简要介绍了今年申报全国机械类国家一流专业指标情况以及明年验收2019年获批的国一流、省一流专业要求。整场报告会内容紧贴车辆产业发展新形势,着力围绕车辆工程一流专业建设与一流课程建设、改革进行了较为广泛、深入研讨,报告阐述深刻、现场讨论热烈,多所高校的先行先试做法带给我们很多启发,这也为我们学校车辆工程专业转型发展、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提供了借鉴。
![](/__local/A/40/86/4D9693C2B138A0CBCB78EBB53A1_2518D7DA_A050.jpg)
会议期间,参会人员还参观了三大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的汽车车身先进设计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南大学)、国家智能网联汽车(长沙)测试区,了解了智能网联汽车、整车集成创新设计及智能制造技术、高性能计算与数字化设计、智能制造与增减材复合制造、特种装备设计与制造等5个高峰方向的校企合作、应用案例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详细情况与具体成效,体验了自动驾驶车辆的城市道路运行性能,并与相关技术人员进行了交流探讨,通过国家重点实验室与智能网联测试区的现场学习,更进一步深刻认识到国内在智能网联汽车研发、测试及推广方面所做的巨大努力、以及车辆工程专业复合交叉型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紧迫性、必要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今后我们车辆工程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__local/9/9B/47/370E5755E39E2F7792C115E265A_6CC18667_3DB2.jpg)
![](/__local/E/78/4C/986DA63F8029D34E4F53528AE23_F6A3AB08_37F7.jpg)